“五一”前,第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典型案例的公布让“地理标志+文旅”的探索再次成为焦点。近年来,金华火腿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26亿元综合产值的金华火腿全产业链;六堡茶整合非遗技艺展示、茶文化研学、生态茶园观光资源,综合产值突破250亿元……这些案例既展现了产业融合的蓬勃生机,也催生了更深层的思考:“地标+文旅”的协同发展需要怎样的定力与智慧?
“地理标志+文旅”是个热话题,也是被很多地方广泛采纳的发展方案,自有珠玉在前:在福建漳州的云霄地标馆,游客能品尝到以地理标志产品为食材、采用传统技法制作的“地标宴”,还能通过“一馆四驿站”的文旅动线,触摸开漳圣王文化、乌山红色文化的历史肌理。漫步在苏州市吴中区的水月坞中国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园,游客不仅能体验集碧螺春茶炒制、展示、休闲于一体的“茶文旅”,更有春、夏、秋、冬主题特色旅游品牌、10条精品旅游线路嵌入其中。当游客亲手揉捻茶叶,目睹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的智慧化茶园示范基地为碧螺春锁定原产地时,地理标志的“品质信任”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知的具象体验。
但“地理标志+文旅”并非可以“无脑冲”“闭眼入”的速通捷径。笔者曾见到过那些缺乏规划的大杂烩式“乱炖”展陈,最终只是稀释掉了来之不易的文化底色。更值得警惕的是“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开发,一个个“地标馆”用的都是“展板+货架”的标准化模板,“为融合而融合”的代价是远方游客心中“信用值”的降低。一些现象背后折射出部分从业者对“文旅赋能”的片面理解——将地理标志产品简单视作销售转化标的,而非真正将其放进需要精心培育的地方文化根系当中去。
真正的协同发展,需要找到“守界”与“破界”的平衡点,譬如大同黄花的全产业链思维:当地不仅建设黄花主题公园,还将种植基地与火山地质景观、非遗工坊串联,让“一朵黄花”成为打开地域文化的钥匙。还有部分地方将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保障与“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可持续实践相连接,揭示了更深层的协同逻辑。
地理标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是一场关于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创新。当南京雨花茶打造雨花茶文化节、炒茶擂台赛,当保山小粒咖啡借力《风味人间》纪录片打开国际视野,种种探索都在证明:唯有深挖地理标志的文化基因,让文旅体验成为品质叙事的延伸,才能实现“1+1 2”的协同效应;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本源,方能以创新思维激活时代价值。
站在乡村全面振兴与大力提振消费的交汇点,“地理标志+文旅”之路既需要守护“一方水土育一方物”的初心,更要构建可持续的共生机制。浸润着土地温度的故事,终将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书写新的传奇。毕竟最好的地理标志保护,不仅要让世界记住产品的名字,更要让文化根脉在创新传承中生生不息。〔中知时代(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刘阳子〕
(编辑:刘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