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依晨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条多功能膨化食品中试生产线,以谷物、植物蛋白为原料,经过粉碎、配料、挤压成型、干燥、包装等一系列工艺流程,能够生产出谷物早餐、蛋白颗粒、植物肉等多种产品。”近日,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陈军为学生上了一堂“食品产品开发”课程。而这堂课开设在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多功能膨化食品中试生产线现场。
将课堂搬进中试生产一线是研究院创新育人模式的具体举措之一。陈军告诉记者,学生只有深入生产线,了解市场真实需求,考虑如何把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和产业需求进行结合,才会更有动力学习。
“如今,研究院配备了139台套仪器设备,建设了国际一流的先进发酵工程大型系列研究设施。这些设施涵盖智能化微生物发酵菌种高通量选育、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微生物发酵菌种及其产品检验检测、发酵产品创新研发等4个平台。借助平台,我们能很好地将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陈军说,研究院内设有4条中试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具备生产6大类10种食品的生产许可证资质。本科生可以把课堂学习和实习实践嵌入中间试验生产研究环节中,直接参与系列食品的研发工作,弥补传统课堂教育中产业化环节的缺失。研究生则可通过发酵领域的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实现“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科研训练。
2024年,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工程班李亮在保送研究生后,就直接来到了研究院的生产线一线,至今已有10个月时间。“这10个月里,我主要协助老师进行技术研发和中试生产工作。这里没有黑板和PPT,老师带领我们参与生产实践时,生产线上的每一台设备和每一道工序都成了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李亮说,课本上的知识在这里变得具象化了。
研究院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科为支撑的产学研用新模式,实行“企业化的科教融合”运行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促进学科创新成果与食品产业的高效对接和融合,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通道。
“目前,研究院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建成40余种8000多株乳酸菌菌库,并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制度,为3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此外,研究院还建成国内首个食品中试共享平台,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3家,推动12项专利技术产业化。”陈军说,下一步,研究院将朝着成为江西省食品领域的学术与技术高地、人才引进与培养高地,以及国内一流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基地的目标进发。
0 条